“历史不再仅仅是教科书中的一页,而是照映在每个人心中的一面镜子,当糖果纸从尸体的指缝里被掏出。”零点场的灯光渐渐熄灭,第一排穿着JK制服的小女孩没有离开,紧握着纸巾,向旁边的陌生大叔询问:“叔,糖果纸真的存在吗?”这位大叔红着眼睛点了点头:“我爸在南京负责战后清理工作,见过一模一样的玻璃纸。”这一问一答,瞬间让整排的观众陷入了沉默。
最初嘲讽“花钱找罪受”的博主,在直播中被弹幕追着索要“精日”的证据,结果最后默默删号。后台数据显示,他在删号前的三十秒内,搜索“南京大屠杀史料”的热度猛增了17倍——这场骂战反而让更多人开始挖掘历史资料。
南京一家高校的历史系老师将电影片段作为案例,原本只有三十人的选修课一下子挤进了一百多位学生。下课铃响了,却没有人动,一个男生举手提问:“老师,如果日本同学都道歉了,我们还需要继续仇恨吗?”老师没有直接回答,而是留了作业:回家采访家中最年长的人,询问他们对12月13日的记忆。
展开剩余66%
在上海的路演中,一位日本留学生在刚听完“糖果纸是从尸体手里抠出来的”的讲述后,鞠躬致谢却没有离去,蹲在影院门口给朋友发语音:“我原以为只是电影,没想到是真的……我下周要去纪念馆。”保洁阿姨提到,那晚男洗手间里时不时传出呜咽声。
尽管排片只占7%,但在上映第十天却逆袭成了票房冠军,超过了好莱坞大片。影院经理偷偷在群里发信息:“请不要问为什么要加场,问就是‘包场单位太多了’”——IT公司、律所、幼儿园的家长群,全都自发团购。有人打趣说:“原来打工人的团建也能哭成泪人。”
豆瓣的短评中,最高赞的评论出自00后:“导演没让我落泪,却让我查资料查到凌晨三点。”底下的回复争论到了800楼,却没有人否认:那晚的确大家都失眠了。
影片结束,灯光亮起,然而问题依旧未散场:
到底该如何看待历史,继续撕开伤口,还是轻轻覆上旧疤?
有人担心翻旧账会让下一代背负仇恨;
也有人反问,如果太快遗忘,下次又谁来为我们收尸?
别急着指责,也不要装得大度——
今晚走出影院的每个人,心里其实都为这一瞬间投了票。
你选择哪一方?欢迎在留言区交流。
发布于:山东省